在世界造园史上,中式园林独树一帜,并对东西方的园林建筑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因此有“世界园林之母”的美誉。园林是最能体现中国人建筑才能的,亭、台、楼、阁、榭形态各异,各司其责,曲折环绕之间,将中国传统哲学融入其中,又通过造园术的外传将中华文明发扬到世界。
墙内开花,墙外亦香
东方国家中最早受中式园林影响的是邻国日本,早在七、八世纪,中国园林的一些营造理念就传到了日本。日本著名的枯山水庭院以及“池泉庭园”等园林形态都是在中国传统园林的基础上结合本土文化创新而成。 1598年所修造的被誉为桃山时代代表作的醍醐寺三宝院庭园,是一池三山(蓬莱、方丈、瀛洲)的做法,正是受到了中国古代道家文化的影响。
日本枯山水
在西方,18世纪欧洲就兴起了“chinoiserie”,意为“中国风”。当时中国的瓷器、刺绣、家具、建筑等风靡了以英国和法国为代表的欧洲国家。其中特别重要的是中国的园林,它深刻影响了欧洲的造园艺术,使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时至今日,西方的很多园林中都有中式园林的痕迹留存,以中式园林为蓝本造园的例子不胜枚举。最为著名的中式园林外传是1980年在纽约大都会艺术馆落成的明轩,那是中国园林走向海外的开山之作。自此以后,中式园林向海外不断输出,卷起了一股中式园林热。
融创苏州桃花源
欧洲的第一座中国园林,是位于慕尼黑的西公园内的芳华园。园内有钓鱼台、方亭、船厅等传统建筑小品,形成具有强烈中国特色的园林空间,布局合理,轻巧明朗,花木繁茂,景致优美。
欧洲最大的中式园林,位于比利时的天堂公园(PairiDaiza)中,董博(Eric Domb)夫妇为建此园倾注了大量心血。步入其间,瞬间让人忘记置身于万里之外异国他乡,而彷若步入江南园林中。在园林的入口处有一座极具中国特色的牌楼,上书三个大字——“中国梦”。
园林是中国传统生活方式乃至中国文化的最好承载体,众多的园林在国外不断落成,是中国文化走向世界的一个重要表现。
养浩然心境
中式园林对世界建筑文化的影响从未停止。
一位坐拥数家跨国企业,在上海工作生活了十余年的意大利人Belotti,在闲暇时间里,褪下西装与领带,改造一座位于上海金山区的中式花园。这是一座于2005年被列入上海金山区文化保护地点的中式园林,虽略显废旧,但风韵犹存。
历时三年的改造,如今花园里已绿树成荫,花鸟环绕。勾檐雕栏和整齐的门窗都蕴含着中式传统建筑的风韵,亭台流水白石小径透露出优雅与宁静,整一片花园自然而舒适。
融创苏州桃花源
中式园林正通过自身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于喧嚣、浮华之中涤荡着人们的内心世界,与每一个人内心产生共鸣,也让人情不自禁融入其中,过目不忘。
德国著名哲学家黑格尔认为,中式园林是一种绘画“艺术”,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建筑”。
“让自然事物保持自然形状,力图摹仿自由的大自然。它把凡是自然风景中能令人心旷神怡的东西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整体,例如岩石和它生糙自然的体积,山谷、树林、草坪、蜿蜒的小溪,堤岸上气氛活跃的大河流,平静的湖边长着花木,一泻直下的瀑布之类……都纳到园子里”。所以,中国园林就像是一种“绘画”,具有再现自然的性质。
融创苏州桃花源
中式园林是自然、人文个性、地域文化有机统一的体现,蕴涵着丰富的生态精神,是生态建筑的范本。在我们心灵赖以栖居的自然和人文都渐渐远去的今天,中式园林的建筑理念和生态精神为我们提供和指引诗意栖居的可能性。这或许也是中式园林一直令世界为之着迷的原因。
相比西式的建筑,中式建筑强调的是“合”,人与环境的和谐相处,建筑和环境和平相处。中式的建筑在保持院落私密性的同时,又有邻里之间互相往来的人情味,化解了西式建筑造成的人与人的隔阂感。
融创苏州桃花源
建筑风格有国界,但生活没有国界。“修营别业,依山傍水,尽幽居之美”。这正是中式园林的特色所在。因此,中式园林在西方的流行就不足为怪了。
无论东方,还是西方,园林始终是作为人的心灵栖息地存在的。在这里,人们不仅可以在喧闹中获取幽雅,而且可以从今日寻找到昨天。倘使沿着一泓碧水而徜徉,你会不知不觉地融入宋代;如果迈过了那一道幽深的方形门的门坎,你就会一步跨进明朝。
融创苏州桃花源
将对生活真意的追寻和对传统发自内心的热爱传播到每个人的心里,这才是中式园林对世界的最大影响。因为它最终影响的不只是建筑风格,更是居于建筑中的人的心境。
作为中式园林的集大成者,融创的桃花源系产品将中国数千年雅致生活方式和深厚的文化积淀融于一园,一座桃花源,就是一处世界园林文化的至高点。
中式园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载体,传递着一个民族对美,对自然,对生活的理解与追求。桃花源系产品让中式园林及其背后的文化重新回归城市,回归世界,表达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